第154页
这次她是跟着各国使节一起回来的,皇后听说她的事,知道她给两位公主赚了不少钱,就招来问问话,同时也是想知道一些海外的见闻。 薛宝钗妙语连珠,面对皇后说话依旧是引经据典,文雅又端庄,但谁都看得出来,她气势已经变了,能力也越发地出众。 而且她现在不是无根的浮萍,在能凭借自己的本事活得更好后,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强大自信,让她整个人都闪闪发亮。 皇后对她挺喜欢的,知道有些人看不惯她一个女子出头,很是说了一些闲话。当着在场众人的面,皇后狠狠夸了薛宝钗一通,说她巾帼不让须眉,赞她做得好。 等到众人聊完,从皇后宫里出来,薛宝钗叫住了桑语,王妃。 桑语笑着转头,等她一等,两人慢慢往外走,嘴里说着一些闲话。 恭喜,你这些年过得不错。桑语笑着道。 还要多谢当年王妃给我机会。薛宝钗真心实意的道。 桑语在她的人生路上帮了她两次,而且是最关键的两次。 一次是进宫采选,桑语帮她得到了名额,让她有机会跟在公主身边,学到更精深的学问,同时认识了两位公主。 第二次是她选择出海,并自己当船主的时候,当时所有的船主都是男人,船队也不愿意她一个女子跟着,还是桑语发了话,主船队才把她纳入羽翼下。 你能抓住机会,才是你的本事,现在大周日新月异,对女子而言,束缚也在逐渐减少,机会总是有的,就看有没有机会了。桑语道。 薛宝钗沉默了一会儿,提起了另外的事,贾家出事时,我没在京城,妈来信说了这件事,之后没多久,探春就来投奔我了,我决定帮她一帮,就像当初您帮我一样。 没关系,贾家的事情已经了了,以后怎么生活,全看他们自己。桑语笑着安慰道。 贾家的覆灭有迹可循,元妃省亲后,贾家就犹如烈火烹油,偏偏他们还不懂得节制,整日里沉浸在纸醉金迷当中。 都不等林如海回京,贾家就出事了,宫里的娘娘没了,贾家被抄家,成年男丁砍头的砍头,流放的流放。 女眷这边王夫人王熙凤都被行刑,剩下的关了一段时间,就被放出来了。 贾母作为老封君,没找到什么罪证,皇上开恩,就发还了她的私产。然后是李纨的,她是节妇,也没做什么违法的事,虽然现在早已不流行什么节妇不节妇的,但人家留了体面。 当时桑语提前知道会出事,打发林黛玉回了姑苏,让她回去陪陪父亲。 抄家后,林如海派了管家过来,安顿好了贾家,并送上了安家的银子,同时也上书求了情。 看在这位重臣的面子上,皇上没有迁怒女眷,让他们想干什么干什么。 贾母出来后撑着身体分了家,每个孙子孙女都得了一份财产,不独有宝玉的。 之后没了这位老祖宗,贾家就算是散了,宁府的尤氏带着贾蓉后娶的媳妇陈氏,开了一家布坊,专门制作出海的商品布,日子也过得下去。 刑夫人带着贾琮,迎春惜春,还有巧姐儿在刘姥姥的村子里安了家,置办了百亩良田,平日里贾琮管着这些,惜春就画画卖钱。 自从海贸打通后,海外的人对于中华文化的兴趣空前地高涨,一幅山水图能卖出好几百两的高价。 惜春的那个性子,最好是谁都不要去打扰她,自己清清静静的看书画画就行。 刑夫人过问了几次她的婚事,见她完全没这个想法,也就不再管了,由着她吧。 于是惜春就过上了,每月画一副拿出来卖钱,平时爱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日子,倒也自在。 迎春嫁出去了,嫁给了村里村长的孙子,算是和地头蛇结亲的意思。 村长祖辈也都是读书人,他自己是个秀才,儿子差一点,只考上了童生,但这个孙子是出息的,早早考中了秀才。 村长知道以后孙子要做官的话,就不能娶一个大字不识的农女,可他孙儿已经二十了,考了两次还没有中举,再不成亲就晚了。 正好贾家搬了过来,对于贾迎春他们万分满意,读书识字,大户人家出身,最关键的是,她的性子是极为温顺的,于是就向刑夫人提了亲。 刑夫人考虑到在这个村里需要有人照拂,刘姥姥虽然不错,但他们也是外来人家,而村长不一样,在村里,他几乎可以一言堂。如果结亲,他们就能在村里安稳住下去了,而不用担心村里人找麻烦。 迎春本身就是个聪明人,只是性子软而已,她考虑了几天,就答应了下来。 因为她的大家出身,学问又好,倒是私下里能教导丈夫不少东西,即便平时里不太会做活,也赢得了家里上下一片赞誉。 巧姐在村里和板儿看对了眼,经过刘姥姥主婚,嫁给了考中秀才的板儿,日子过得也不错。 二房这边,在贾家被抄之前,他们强行给宝玉和湘云成了亲,被抄之后,贾宝玉浑浑噩噩的,失了魂一般,湘云倒是刚强起来。 夫妻俩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宝玉在家里研制胭脂,湘云开了一家铺子,专门卖胭脂水粉,加上她本身不拘小节的性子,倒也渐渐撑起了这个家。 李纨带着贾兰回了娘家,估计是希望娘家的人能教导贾兰读书,期盼着她能高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