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页
夜色越发地浓重,刘公公在外面小心翼翼地提醒,王爷,您该用膳了。 瑞王眉眼不动。 王爷,厨房送来了苹果味的果酒,是桑县主离开之前酿的,您要不要尝尝?刘公公顿了顿,还是轻声提醒道。 瑞王冷笑,你就知道拿她压我。 刘公公心里一惊,扑通跪倒在地。 瑞王顿了一下,吩咐道,拿上来吧。 刘公公长舒一口气,啧,主子这阴晴不定的性子,什么时候能好哦。 真希望桑县主早点嫁进来,这样主子也能不折腾他们这些伺候的人吧? 刘公公自从觉察到自家王爷的心思后,就已经自动把桑县主当成他们王妃了,一点也没想起,目前的两人一点关系也没有。 用过晚膳,再喝完那些没什么酒味的苹果酒,瑞王亲自收拾好桌面,让人燃起烛火,然后把那封信,一点一点烧掉。 等全部烧完,自己重新拿起纸笔,把已经记住的内容,默写下来。 随后的日子,瑞王一直忙于部署这三件事。 首先有关于玻璃,瑞王直接禀明了皇帝,从内造司调集了一大批工匠,让他们按照方子上所写搭建窑厂,烧制玻璃。 这些不需要他亲自动手,只要交出方子,然后安排一个可靠的管事就行。 成品出来后,所得利润归四成进皇帝的私库,三成进朝廷公库,一成归内廷,两成属于瑞王自己。 玻璃这东西,不关乎百姓民生,前期也只会赚富贵人家的钱,从玻璃摆件,玻璃首饰,到门窗玻璃,总之短期内,百姓是用不起的,暂定为奢侈品。 既然是奢侈品,瑞王不愿意为此多费心,更何况内廷的人也不敢欺瞒于他,获得了多少利益,那两成一定会一点不少的送到他手上。 既然如此,就没什么好关心的。 然后是防止瘟疫的法子,这个交给了太医院去实验,如果效果真的像方子上所说的那么惊人,那会由太医院起头,然后朝廷安排公告给全国百姓,务必让所有人都知道。 毕竟那方子里的药材实在常见,大部分都是山上可以采到的,东南西北都有。 只要百姓们自己注意一下,每年上山采摘一点,晒干后保存在家里,等到疫情来了,在官府公告下,自觉煮水来喝,就能预防大部分疫病了。 这就像每年采艾草一样,说清了百姓总是愿意去做的。 不过这个就需要当地官员配合了,瑞王插不上手。 他真正要做的,是那关于粮食的事。 土豆这种可食用根茎,他是知道的,在书里看到过,也见识过实物。 根据记载,这个名为马铃薯的食物,性喜低温,耐旱,适合种植在粮食产量低的高寒地区,河北,山西,陕西北部就是非常适宜的环境。 而实际上,那里也有大片大片的土地,属于无人区,因为大部分地方不能种植五谷,渐渐的地广人稀。 如果土地真的能大规模种植推广,对人口的迅速增长,一定能起到作用。 而且土豆容易保存,只要防高温防潮湿,挖个地窖储存,就能保存很久。 瑞王知道目前这种作物,都是西北一带小规模种植,还因为保存不当,吃死过人,导致了不是逼不得已,百姓们也不愿意主动去食用。 要让百姓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主动大规模种植,并不现实,最方便的做法,就是朝廷出面推广。 而如果成功的话,作为统领人,他会被百姓感恩戴德,威望甚至可能超过皇帝。 瑞王在权衡,这件事要交给谁去做,至于自己,则隐在幕后好了,皇帝知道他是发起人就行。 可即便是如此,为了防止有人在这件事上动私心,他必须得盯着,每一项政令都得把关。 瑞王计划周全,这才向皇帝禀告这件事。 你说的可是真的?这个土豆真的能亩产千金?皇帝站起来,在御书房走来走去,怎么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原来皇朝已经有了产量这么大的食物,而他们却全都是睁眼瞎,没有一个人发现! 想到这么多年,因为战争,水灾,旱灾,蝗灾等各种灾难,百姓死亡无数,皇帝就忍不住激荡的心情。 瑞王拿出了厚厚一叠纸,这是我派人去西北各地查出来的。 他一定调查了三个省份一千多户百姓的土地,有种半亩地的,有种一分地的,也有一些是隐田,偷偷种在了山脚旮旯里。 人选是随机选择的,种得最多的也不过是两亩地,但无一例外,产量都很惊人。 那个种了两亩地的人家,家里有十几口人,光青壮就有十人,但家里的田只有两亩地。 他们偷偷在山里,这里一分那里几分地种,开出了一块块土豆地,总面积差不多两亩,收土豆五千多斤。 而从这户人家打听来的消息,他们从十几年前就拿土豆当主食了,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家里地这么少,还养活了十几口人。 七个儿子三个闺女,一个不少地全养大了。 除此之外,其他被调查的人家,也差不多都是这样,因为家里穷,怕吃不饱,会种一点土豆,别的粮食就用来交税,而产量高的土豆,用作一家人一年的粮食。 那些百姓因为要交税的缘故,只能种一点点土豆,所以形不成规模,也就没引起上面官员的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