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在线阅读 - 第888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888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

    李素和刘巴讨论的那几项新的财政补充措施,很快通过了朝廷集议,被作为正式政策文件下发各州。

    考虑到路程遥远,真到落地实施基本上也快十月底了,好歹也能赶上今年的秋税征收工作。

    另一边,科举的阅卷和放榜工作很是顺利,十月初十就正式公布了成绩,为朝廷又收获了一批秉性还算相对清廉的年轻候选官员。

    今年录取的官员里,李素也扫视了一下名单,确实没发现什么历史上就赫赫有名的才干之士,但本该以廉洁正直著称的倒是颇有几个。

    看样子要把科举工作和德育结合起来,也不是完全没可能,科举只要运营得好,别给人摸清规律,还是有可能劝人向善的。

    传统察举制举孝廉之所以崩坏,说到底是道德考察的标准太单一了,而且明面上拿来说了,年份太久之后被人摸清了作秀规律。

    所以,只能是明面上宣扬唯才是举,同时暗中偶尔考查一次道德,这样结合着干才能偶尔有效果。

    时间很快到了十月底,长安那边的朝廷百官,基本上已经有一半多都顺利迁到雒阳这边了,各部衙门也重新开始进入正常办公流程。

    留在长安最后走的那部分,基本上也都是礼法性的官员,比如管礼部的宗正事务、太庙祭祀事务的,没什么实际用途,也不影响朝廷运作。

    九卿里面唯一还留在长安的,只有老掉牙的刘表。谁让他是宗室的代表呢,也没有实权,跟钟繇一样退居二线,还要被钟繇监督着工作,也没什么可怨言的。

    这些人,基本上再有一个月的时间,到十一月底之前,也能全部到雒阳安顿好,确保不影响刘备明年正月初一在雒阳这边郊祀天地,正式宣布还于东都。

    与此同时,随着时间进入十月底,李素和刘巴的新财政政策也先后落实到了地方。

    朝廷宣布了印钞引的每年上限总额之后,民间富商的认购果然积极了些。

    尤其是已经富得飙油的几大主要豪商家族也很捧场,尤其是今年才刚刚带着辽东正式归顺朝廷的糜竺,更是急于表现,证明他对陛下的忠心绝对不在甄家和其他从龙十几年的家族之下。

    所以今年新增的战争债券认购者里,最大的增长点就来自辽东。

    糜竺这些年治理辽东也攒下很多家底,一口气一家认购了价值35个亿的战争债券,硬生生吧今年的剩余总发售额从150亿压到115亿。

    别小看这个数字,这里面其实颇有微妙。因为去年发售的战争债券总额是120亿,今年如果高于132亿的话,就意味着所有买了去年债券的人只要想换购就能都换购到新的、并且面额膨胀一成。

    当然,事实上不可能所有人都来换购,而且去年卖的里面,有接近三成今年都实际用掉了,用于官营垄断行业的进货和特许权折抵。

    但不管怎么说,糜竺拿着多年积攒的家底全部入场,人为制造了一定的“稀缺性”,风声传开之后,示范效应出现之后,告诉了解放区的百姓:

    从沦陷区刚刚成为光复区的人民,也是高度信任朝廷的!最多再过一两年,等关东地区彻底光复后,关东百姓也要来享受这项惠民的利息、分润国债的购买!

    甚至于,看到糜竺大额购买后,刘巴心中生出一个念头,觉得可以再添一把火,把一部分场内资金假装成

    “曹操治下的百姓,主动悄咪咪把钱财转移到刘备治下,然后买刘备的战争国债,只因为他看好刘备,觉得把财产往刘备统治区转移更有保障”。

    当然了,实际上刘巴也没必要完全造假,因为他动了这个念头之后,下去排查摸底了一下,居然真的发现尤其是在荆州和扬州,真有敌占的沦陷区豪强富商偷偷伪装了财富来源、然后越境到刘备境内买战争国债的。

    只不过,一般这些豪强富商家族的势力,本来就是跨郡跨州的,他们会借助自己家族已经提前逃往到荆州的旁支打前站,把财产转移到这些旁支名下,然后出资。

    至于购买的动机,也不用多说,肯定是觉得刘备会得天下,怕关东五州的家族财富将来在统一战争中会遭到兵火毁坏。为了保值、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他们这就往已经光复的地区转移动产了。

    这种例子,刘巴当然要好好宣传,但又不能暴露他们的具体身份,不暴露的理由也很充分——

    这些家族还有一些旁支甚至是主宗,目前还生活在曹操的统治区,如果暴露他们的身份,会害得他们被曹操清算、杀害,认为他们“通敌”(通刘备)

    所以,对于沦陷区义民来认购,刘备朝廷当然要严格保护认购者身份了,做到绝对保密。

    刘巴只是执掌财部的,按说没有执法权,所以遇到有些个别情况下有经办官员泄密、或者那些认购者的竞争对手刺探的,刘巴也没法惩处执法。

    加上保密条款确实是经办过程中才出现的紧急新情况,既然需要多部委联合工作,那就只能再上报丞相统筹。

    李素知道这事儿之后,才牵头协调,让刘巴、诸葛瑾和法正三部联合执法,民政财政刑法一起上,严格保护沦陷区认购义民的身份,泄密者最高可以处斩!

    最后,还真在十月底和十一月初,杀了好几个本来就手脚不太干净的中层和基层新进税务官员。

    罪名既包括上下其手收受好处帮民间商人偷税漏税,也包括泄密沦陷区认购者身份,一般都是两种罪状都犯了。

    最近这两三年,朝廷的税务工作官僚团队膨胀本来就极为迅速。施行工商税之后,刘巴的税务系统每年要多配数千人级别的官员和税吏。

    科举的明算科更是年年满额录取、一有中举的立刻实际给官给吏,这样的队伍膨胀速度,泥沙俱下确实是免不了。

    这次也是乱世用重典,直接把最过分的杀了一小撮以为儆诫,那些人也不好说什么——

    往年如果只是因为协助偷税、捞点钱就斩首,还会有人心不服,觉得惩处重了,因为汉末之前也确实很少有贪钱就直接杀了的,毕竟吏治和财政已经崩坏到这种程度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但这一次,因为泄密有可能害了别人性命,让远人不敢来归,那罪名就大了。朝廷把罪官明正典刑之余,把罪状和危害说清楚,就博取了其余没死的人理解。

    免得他们兔死狐悲人人自危,既起到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效果,还稳固了团队的过渡。

    这么一折腾,民间富商们对于“章武四年的战争债券肯定会不够买,会被新光复区和沦陷区的有钱人一起抢着买”的认知,也就更坚定了。

    毕竟糜竺那一刀砍完之后,剩下的部分已经比去年的总额还低了,摆明了手快有手慢无,这还不抢?

    至于你问除了糜竺之外,具体还有哪些人在抢……这是奸商配问的么?没见哪些想打听消息的、敢泄漏消息的,都被名正言顺当成“曹操的细作”斩了!

    毕竟,犯了法的税务官都杀了这么些,那些跟他们勾结的奸商,也不可能完全不死。那些“刺探行情内幕信息”,想搞“债券内幕交易”影响决策的,可不该被杀么。

    从官到商,对于三部联合执法都是不得不心服口服。

    刘巴再次精准操盘,重新制造出了绝对的稀缺。于是乎一百五十亿钱的“战争国债”,再次在十一月底之前完全售罄。

    朝廷也及时信守诺言,说了今年只卖一百五十亿就真的只卖一百五十亿。

    刘巴果断踩了刹车,一点都不多卖,还把财部的数据上报丞相,由李素过目点头之后,明发天下,给各个州都公示这一百五十亿的分配、今年每个州分别卖出去多少。

    这些数据都是真的,也就不怕民间对账。如果富商们有怀疑朝廷给各州的账和总账有阴阳,他们可以趁着经商的机会到各州都看当地公示的数据,看看有没有出入。

    最后发现所有数据都是真的,朝廷的信用自然愈发稳固了,大家都知道朝廷是真的说印多少就印多少,说不超发就不超发。

    ……

    刘巴足额卖完了配额的国债额度,还这样公然宣扬以取信于民,产生的影响可谓深远。

    不仅是刘备治下各州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关键是曹操也不是吃干饭闲着的,曹操同样有派出大批的细作在刘备阵营辖区渗透,曹操那边很快也知道了刘备的新举措和新收获。

    曹操当然是如坐针毡,很清楚自己治下是如何横征暴敛的,这事儿没法改。毕竟曹操的生产力科技比刘备落后太多,他只能指望屯田制的高征收比例来维持财政。

    否则曹操靠着只有刘备一半略多的人口,如何在民用生产力科技有代差的情况下,维持刘备一半数量的战斗部队?

    现在听说刘备已经能吸引得关东一小撮富商因为担心战火波及、开始转移动产两边下注,曹操哪能不害怕?

    偏偏刘备还对认购人保密,曹操一时间不好甄别。如果乱搞清洗,那注定会伤及无辜。虽然也能暂时敛财,可那效果显然就跟董卓暴政差不多了,不可持久。

    相信假以时日,曹操能稳定剥削的,就只有农民阶级了,因为商人多半识点字,消息也灵通。

    如果曹操清算这种事情,甚至搞冤狱,弄宁枉勿纵,只会把工商业者进一步逼到刘备那边。

    到最后,曹操这边就会沦落为一个纯农业社会,只剩农民不识字也不知道远方的消息,可以被稳定剥削,工商都会彻底崩溃。

    但是,就算知道这个结果,曹操有得选择么?

    就在这个当口,邺城的最后破城时刻也即将到来了,曹操不得不在考虑如何处置邺城里那个烂摊子时,把刘备对工商业阶级的吸引力因素考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