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页
书迷正在阅读:东宫禁脔(H 调教)、又是母慈子孝的一天呢、总裁O是小猫咪[女A男O]、养崽APP逼我当学神、如意春、我给战神当药引、本着良心活下去[综]、我和女主长得像、小娇包、我的白莲人设不能掉[穿书]
因此当宝钗离家时,薛姨妈再嘱咐她回宫后能关照贾元春些,就关照一下,毕竟是亲戚一场的时候,宝钗面无表情地答道:“以前我这位元春姐姐是如何关照我的,难道妈已经忘记了?还是在妈的心里,元春姐姐竟比我这个女儿还亲近?” 薛姨妈尽管觉得自己女儿说得太过绝情,可是贾元春行事太过阴狠,也让她说不出更多的求情之词,只好在心里叹息一下女大不由娘。 这一年已经是宝钗的及笈之年,宝钗不能不回想起自己上一世那笑话一样的及笈礼。那是贾母给自己做脸吗?分明是打脸好不好?所以在收到了黛玉托淑妃给她的簪子之时,宝钗落泪了:谁真心,谁假意,哪儿那么难分清? 淑妃看着宝钗真情流露,一面感慨一面好笑:“怎么竟是个眼皮子浅的?你就管着我的私库,多少好东西没有见过,何况平日也没少了你的东西,竟为了这样一个红宝石的簪子掉起泪来。” 宝钗也知道这宫里不能见泪,一面拭了面,一面赔罪道:“是奴婢一时有感而发,冲撞了娘娘,还请娘娘见谅。” 淑妃不在意地笑道:“这也值得说说。只是你与林家的姐儿好,我看着高兴还来不及呢。说来也是你们的缘份,说不得日后在这宫里见面的时候还有呢。” 宝钗就是一愣,她不觉得林如海能舍得唯一的女儿进宫,而黛玉虽然身份不差,只是丧母一条,宫里也是忌讳的。电光火石之间,她想到了一种可能,眼睛一时瞪得圆圆的:“娘娘是说?” 淑妃笑着点了点头:“此事现在还在相看,还不可与外人说。” 宝钗已经笑得见牙不见眼:“那可得恭喜娘娘了。表少爷本就是有大出息的人,再有了林大人教导,将来定是前程不可限量。” 淑妃打趣她道:“说起别人的事儿来就这样高兴,你比林家的姐儿还大着几岁呢。倒是进宫给耽误了。” 宝钗忙道:“奴婢得天之幸,才能服侍娘娘,又得娘娘信重,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再说各人有各人的缘法,奴婢的家是个什么样子,娘娘有什么不清楚的,哪儿能和林妹妹比。” 淑妃喜她知道自己的本份,道:“你也不必妄自菲薄。能进得了宫,自然是家世清白的,裳梨宫出去的人,还比谁差了不成?自然会有你的出身。” 边上的人都纷纷给宝钗道喜,宝钗只淡淡笑了,由着众人打趣——宫女二十五岁方可离宫,女官们若是得了主子的青眼,成了主子的左右手,就是一辈子不得出宫也是有的。她今年不过十五岁,至少还有十年的光阴要在这宫里渡过,那时就是淑妃再给自己恩典又能如何?将来她除了给人做填房,也不过是给人做个教宫规的嬷嬷。 不由地想起那人曾对黛玉说过,出了宫给黛玉的孩子做嬷嬷之事,对着淑妃笑道:“奴婢的出路是早就有了。原就与林妹妹说好了,将来出了宫,就去给林妹妹的孩子做个教养嬷嬷。” 淑妃大乐:“两个不知羞的。才多大的人,就把这十几年后的事儿先想下了。”自此倒把宝钗之事放在了心上。 出了正月没有几日,宫外果然传来了好消息,唐林两家联姻事成。就是不知道,一心想着撮合双玉之事的贾母,会做何想了。只是当今为彰林如海之功,亲自下了赐婚旨意,算是锦上添花。那贾母就有再多的不满,也得自己放在心中,发作不得。 想着贾母受瘪,宝钗坏心眼地乐了一阵,就接了淑妃让她给黛玉送赏的差事。姐妹二人经年不见,宝钗除了恭喜了黛玉之外,也向她打听了贾家对这门亲事的态度。 黛玉的小脸就有些郁闷之气:“老太太刚听说父亲找人合八字之时,还让二舅舅上门来找过父亲。说什么母亲在时,曾有过两家结亲之意。只是这么些年,也没见提起,偏要开始合了八字又提出来。亏得唐家不计较,不然可还有我的活路?” 宝钗只好安慰道:“谁让你家世又好,生得又好,可不就让人惦记着了?不过是亲戚,你太太又去得早,能有多少情分?好就多处处,不好就远着些罢了。”悄声向黛玉道:“你只看我们家就是了,能离那府远些就远些。” 黛玉道:“你们不过是与他们家二太太是亲眷,我家如何能比?只不过这次父亲也气得狠了,过年时只坐了一下就回来了。也不想想,我与父亲刚进京时,因为父亲一时没有得职,那府里何曾理过我们。” 宝钗只觉得这一世贾家狐狸尾巴露出来得太早,也不知道是不是那人使贾元春不得封妃之故,只好言又劝慰了黛玉一番,直到她解了心结,才回宫复命。 喜事总是连着喜事,这边两家刚刚放定,那边唐家少爷就中了进士,算得上双喜临门,还让黛玉得了旺夫之兆。淑妃更是觉得娘家复兴有望,日日喜笑不断。 淑妃高兴,裳梨宫众人也就欢喜,日子过得越发平和。加上淑妃就算是心中自有丘壑,却是面上不显的,在这深宫之中,保得裳梨宫众人平安,越使得上下齐心,外人水泼不进了。 也只是裳梨宫里平静罢了,外面的风雨,还是没有停歇之时。先是当今仍准了宫妃省亲,说是以解宫妃父母思念儿女之意。一时宫中有位份的宫妃人人思动,只皇后娘娘与淑妃向当今禀明,不参与省亲之事。 宝钗不由得心中佩服淑妃心胸——在这样人人争先,各各赛胜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头脑清醒,殊为不易。何况人家淑妃理由找得也好,自己的父兄皆已不在,一个侄子不过刚中了进士,不欲因自己之故,徒增寡嫂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