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页
时间慢,进度也慢。 沈乔干的活其实比早上少,但记分员估计是可怜她,毕竟看着就孱弱的人,手套摘下来好像都渗着血,劳动态度值得鼓励,还是给她记三分。 这样,第二天的六分又保住了。 日子就像手上的水泡,长出来被挑破,然后慢慢愈合,反复摩擦之后会长成茧。 沈乔每天下工都会盯着自己的手看半天,小姑娘原来希望它是嫩滑的,现在是破天荒希望快点有保护层。 经过十来天的劳动,她现在已经适应大量的体力消耗,唯一的烦恼就是饭量也在逐步上升。 三百六十斤粮是大队的定量,不管你一年有多少工分,每个人都只能分到这么多。 搁以前,一天一斤沈乔是够吃的,甚至能吃饱,但现在是每天都饿得饥肠辘辘,又没有多余可以填饱肚子的东西,只得自己忍着。 在这样的处境下,她收到了一个包裹。 说实在的,沈乔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同时为坚定立场,也不会再要家里的东西。 但这个包裹多少有点不同,是两个哥哥给她寄过来的。 正是邮递员隔五天来一次光明大队的日子,本地人几乎都生于斯、老于斯,很少跟外界联系,所以他一来就是直奔知青点。 赶上中午的休息时间,沈乔听见喊自己还有些惊讶。 倒是邮递员都是老熟人,还说道:“总算有你的包裹,我这一阵都没看见,还以为是弄丢了呢。” 沈乔心里已经嘀咕开,嘴上却说:“我才从家里来没多久。“ 意思是没啥要需要寄给她的。 邮递员觉得这话也有道理,毕竟邮费也是钱,丝毫没有怀疑过真实性。 毕竟他在公社邮政局这么多年,能坚持六年来都给孩子寄东西的只有沈知青的家里人。 都说病床前无孝子,其实有个常年拖后腿的人,不管是谁都一样。 父母会老,兄弟姐妹会结婚,家里人口一旦多起来,谁还能管谁一辈子。 邮递员也不跟她多说话,把剩下几个包裹也到收件人手上,踩着自行车赶着去别的地方。 沈乔两手抱着包裹,跟其他知青们点头致意,进自己的房间。 一个院子里住着,大家有个默契,就是不打听别人家里给寄什么东西。 只是她一进去,李丽云忍不住说:“总算是来了,我还以为她跟家里人闹掰了。” 天地良心,这话是一点看好戏意思都没有,纯粹是真心实意的担心,毕竟知青点是吃大锅饭,出于集体意识,沈乔要是断炊大家总得搭把手,可谁的粮食不紧张,当然是盼着人人都富裕才好。 别人的想法,沈乔是没空管的,她小心翼翼把收到的东西打开,先拆封信。 和她猜测的差不多,这封信是来自于她二哥沈路,兄妹俩差三岁,从小最要好,一直没断过联系。 沈路先是指责她这种不辞而别的行为实在太让人担心,又道父母气得肺都快炸在被张家人好一顿奚落,最后说让她好好照顾自己有什么需要随时写信。 其中虽然有让人不舒服的地方,但字字句句是关心。 沈乔看着寄来的东西,捏着信纸,一时不知道是什么情绪,最后还是慢腾腾地收拾起来。 有吃的、有喝的,还有二十块钱——这钱有一半是她大哥沈道给的。 结婚的人,二嫂还怀着身孕,能伸出这样的援助之手已经很客气。 沈乔心里不是不感激,把这笔账记下来,寻思着将来要还。 这是她第一次记人情账,觉得好像是独当一面的标志之一,不由得反省起来。 其实两个哥哥一直以来对她都挺照顾的,但她好像没怎么回报过什么,还是把自己和父母当做一份子。 哥哥们也许不会计较,看在嫂嫂们眼里就是不懂事,毕竟人家跟你一没有从小长大的情分,二没有密不可分的血缘,凭什么对你好。 这样想着,沈乔不由得出门一趟,寻思着大队还是有几样特产,可以买来寄回去的。 作者有话说: 每天最少一更,就是时间还没办法固定,等隔壁的《禾苗》完结之后会有固定更新。 第5章 出场 光明大队在条件上,并不是土地十分肥沃的地方,不过天气比较好,一年到头没什么自然灾害,雨水充沛。 队员们靠劳动吃饭,不说家家富足,吃上饭还是没问题的,劳力多的人家还有点库存。 沈乔出知青点后直走,到路口后右拐,停在一栋石头房前。 她敲敲院门说:“冲婶在家吗?” 大队长虽然叫郑冲吧,但总不能管他媳妇叫冲吧婶,沈乔一向是这么叫的。 冲婶平常是不上工的,专门带孩子操持家里。 听见声说:“沈知青来啦?” 沈乔应声而入,说:“婶子在忙吗?” 开头总是要寒暄几句,两个人讲几句家常话才奔正题。 沈乔说:“婶子,您家里还有红糖吗?” 本地甘蔗种得好,每年年底的日子是熬红糖的好时候,是大队唯一的集体经济,家家都是不缺的。 像沪市,前几年都只有逢年过节才发半斤糖票,一口气三斤红糖是硬通货,很够面子的东西,但在光明大队,只要三块钱就能买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