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页
“不急,姚总。” 电话里,高悦的声音听上去颇为惬意。 姚琴拐到了一处没人的角落,声调恢复了正常,“高小姐,那我就打开天窗说亮话了。” “好,您说。” “我当初承诺的事,现在都兑现了,那我娘家那边的项目可以顺利签约了吧。” “看来还是姚总厉害啊,”高悦轻笑了声,继续给对方戴高帽子,“早知道这样,一开始就应该找您来解决那个姓夏的,也省的我绕弯弯了。啊对了,项目的事您放心,我肯定给您办妥当。” 姚琴一双眉挑的老高,渐生皱褶的眼角闪出相当精明的光,“有高小姐这句话,那我就放心了。” 正要挂电话,高悦的声音又飘了出来:“姚总,你说——陆一帆会去找她吗?” “找不找还重要吗?结已经生出来了,高小姐还担心这个?” “也是。” 这是一次各取所需的合作,两人都笑了。 忽然,姚琴余光瞥见一抹身影,定睛一看,是从另一边出来的眼中钉。对方自然也再次看到了她。 后院一角,两人又碰面了。 陆一帆一手夹着烟,一手放在裤袋里,走过姚琴身旁时,用一种看似不经意地方式,投去一道冷峻目光。两人隔着七、八米的距离,彼此的眼神都深不可测。 看不见的博弈,正在悄无声息地厮杀。 时间一晃到了四月底,一场真正的较量,终于拉开了序幕。 立凌集团在德国时间周五,宣布了一件轰动商界的消息,集团发言人宣布:集团旗下的欧洲立凌汽车控股公司,已经持有德国TE汽车74.3%的股份。 消息一出,整个欧洲的对冲基金都震惊了。 如果还有词能比“震惊”更为准确地去形容身处其中的基金机构,那就是“惊恐”。 极端的、异常的、万分的惊恐。 因为没人料到,持股一直停滞在39%的立凌汽车,怎会如此迅速地达到了74.3%的股份。 所有人都认为,收购完全处于公开的状态下,基金机构是能预警事态发展的,然而,有恃无恐的对冲基金却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们忽略了法兰克福市场的一项特殊交易规定,此规定可以规避收购要约需要向市场公开化的要求,也就是陆一帆所说的——金融衍生品。 原来,当立凌汽车持股停滞在39%时,公司已暗中买入了TE汽车35.3%的股份认购期权。此时,立凌汽车手中可支配的TE股份就高达了74.3%,即将达到最终目标。 而达成这一计划的,正是陆一帆。 又由于TE有20%的股份,被分散在创始人家族的多位子孙手里,而这部分的股份均以托管方式进行锁定,且需经得全体家族一致同意,才能进行交易。 那么,此时市面上可流通的TE股票,就只有仅剩的5.7%,这是一个令人绝望又恐怖的数字。 因为那些对冲基金做空的单量已远远超出这个数字,换言之,注定会有一个缺口是无法填补的。 无法填补,即意味着被挤进缺口里的对冲基金,他们的亏损上限将是正无限。 因此,一场灭顶之灾也就随之来临了。 -------------------- 作者有话要说: 小说里的收购案以及酒店造假案均改编自真实事件,男主冲鸭! 第70章 由于这一爆炸性消息是在周五公布的,周末股市不开盘,所以除了立凌集团,所有做空的基金经理,度过了他们人生中最煎熬、最黑暗的一个周末。 果不其然,周一开盘,所有基金都开始疯抢TE股票。 当天收盘时,TE股票疯长,第二天仍旧疯长,第三天继续疯长!为避免市场崩盘,法兰克福交易所出面协调,让立凌汽车释放出了少量股票,事件最终才得以平息。 事件虽得以平息,可悲剧,犹如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已朝着不可挽回的局面驶去。 因为立凌汽车释放出的股票,全以当时的市价结算,以至于许多对冲基金一夜破产。更有甚者,将全副身家压在这场做空行动上的人,选择了吞枪自尽。 整整一周,各大媒体对这场精彩绝伦又惊心惨目的收购大战,做了种种解读。立凌集团——当年那个如日中天的盛世帝国,仿佛又回来了。 然而,就在整个集团还处于欢欣与兴奋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五月一日,还是以做空中概股闻名的美国VA基金,再次声称,收到了一份长达80页的匿名做空报告。此次报告比上次足足多出50页内容,直指立凌集团旗下子公司——凌枫酒店,数据造假。 报告称:“在凌枫酒店完成IPO之后,该公司从第三季度开始捏造财务和运营数据,而这,已经演变成了一场实实在在的商业骗局。” 此报告一出,身处舆论中心的立凌集团,瞬间又被推向了另一个话题风暴。 紧接着,凌枫酒店以及它的母公司,纷纷出现了股价下跌的情况。 “小姚,酒店的事你先让阿荣停一停,你亲自去查,看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办公室里,一向沉着冷静的凌老爷,流露出了少有的急迫感。他又看向陆一帆,“一帆,这事绝不能出纰漏,这次你要帮你小姚阿姨一起查。” 大家都知道,凌江海之所以如此紧张,是因为完成收购TE所用的钱,大部分要靠凌枫酒店的营收来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