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农女也搞基建在线阅读 - 第262页

第262页

    “哎!”

    吴文清放下手中的碗筷长叹一口气,“朝廷要征兵三十万,今年又不知要有多少人家失了壮丁!”

    “征兵!”

    “征兵!”

    一家子齐震惊,目瞪口呆,一句征兵触动大家的心弦。

    这几年大齐与邻国一直相安无事,休养生息,最多便是小摩擦,很少有大战,今年怎么就突然征兵了。

    征兵以为这就要多养几十万的人,国内的农事也少了几十万的劳动力,大量损耗国库的银子。

    除非即将有大战,否者这么大的开销,朝廷根本负担不起。

    “文清,今年征募到的兵到哪个将军的麾下。”

    吴大城严肃地问道,收起了平日的嬉皮笑脸。

    “南方征的十万人应该隶属镇守南方的穆将军,而其余的二十万则充军赤焰军。”

    吴文清说道。

    “你小子没有看错,怎么可能是招到赤炎军麾下。”

    吴大城大声驳斥,他脸色突然严峻,脸色暗黑。

    “爹,公文上写的,我怎么可能看错?”

    吴文清说道,他也百思不得其解,陛下突然招兵,劳民伤财举动的这是何意?

    “赤炎军定是出了大事!”

    吴大城站起来大声地说道,“赤炎军从来不招新丁,赤炎军的士兵,从来不招新兵!”

    “爹爹,你这话好没道理,哪有军队招新的,不然他们战死的人数从哪里补上。”

    吴静香不知为何爹爹会有如此大的反应。

    第155章

    “不一样的!

    赤炎不一样!”

    吴大城反复地纠正道,“赤炎军队的兵,是从大齐的各地的军营里选调其中的佼佼者,每年大约数万人而已。

    赤炎军的兵贵精不贵多。”

    “突然征兵二十万不符合常理,定是赤炎军出事了!”

    吴大城斩钉截铁的说道,双手紧紧地拳着。

    “爹爹,你又没有当过兵,怎么对赤炎军这么了解?”

    吴文清狐疑地问着,他当了两年的县令,都没有了解到赤炎军的征兵的标准,爹爹也就是一个普通的猎户,怎么比他还懂?

    吴静香也转头,一脸疑惑地看着吴大城。

    对啊!

    爹,怎么懂这么多赤炎军的内幕。

    “你爹爹年轻时也向往赤炎军,也想加入赤炎军,可惜家里突逢变故,没能参军,这是你爹一生的遗憾。

    你爹曾经有个拜把子的兄弟,加了赤炎军,偶尔书信来往,你爹也就知道了赤炎军的一些情况。”

    苏氏温和地解释道,强行为自己的丈夫圆谎,“你爹是在担忧你们那位伯伯的安全。”

    吴静香兄妹对视一眼,他们怎么没有听到爹娘提起那位伯伯?

    “大哥,你那征兵的檄文会不会是假的?”

    吴静香大胆地提出猜想,一个一年才招一万特种兵的军队,突然要扩招二十万,还是新兵蛋子。

    大学扩张都没有如此野蛮生长的,倒像是搞传销,疯狂拉拢下线。

    “小妹,你别胡说,这檄文怎么可能有假?”

    吴文清辩驳道,“檄文上不仅有皇上的印章,更是有兵部的大印。

    这征兵乃国之大计,岂能如孩童戏耍一般可以造假。”

    大哥说的也不无道理,征兵是一项大工程,大动静,你发个假的檄文,很容易发现。

    而且兵部、皇帝的印章,都是有人专门保管,岂能轻易造假。

    如此费心费力的策划一个局,就是与全国的百姓开个玩笑,不合逻辑。

    吴静香心生疑惑,她还是给了京城的姬寒寻写了一封信,询问当中的由来。

    当日离京之日,姬寒寻曾送给她两只海东青,若有急事,立即给他捎消息。

    海东青十分稀少,驯化的海东青更是弥足珍贵。

    海东青乃飞的最快最高的猎鹰,十万神鹰之中才出一只海东青。

    吴文清怜悯百姓又要失去家中壮汉,但他也不敢耽搁征兵的进度,早早地在城门口粘贴了征兵的檄文。

    又是召集了各村的里正,下发任务。

    吴大城更是不打一声招呼,连夜溜走,骑马去了漠北交界的赤炎军驻扎地。

    一大把年纪,还上演离家出走,有这样的老爹吴静香兄妹两人也很为难。

    他们两人又不是不通情达理的人,哭爹喊娘地阻拦着不让他去。

    征兵在即,各家的壮汉都要少一人,她建作坊的事得抓紧了。

    现在发檄文征人,征兵的时间一般一个月,初冬之时,新兵便要前往军营。

    不管这征兵檄文是真是假,吴静香都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意味。

    “你要去泉城?”

    吴文清诧异道,他看着坐在椅子上的妹妹,淡定自若,云淡风轻,似乎她突然提出要去府城没有任何不妥,如同讲今日要吃饭一样。

    窝在郑家村两年,平日里连县城都懒得来,现在这个节骨眼上居然要去泉城,不是胡闹吗?

    “嗯,要去泉城买些东西。”

    吴静香点头说道,垂下的眼眸又寻思她是不是该罗列一张清单。

    买东西?

    吴文清险些被这三个字呛到,买什么东西非要去到泉城,他自认为夏邑在他的治理下,日常市面上的东西没有短缺的。

    太敷衍了他了,至少的找个像样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