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页
书迷正在阅读:在相亲节目上假戏真做了、我在七零舞丹青、陆少蜜宠:前妻在上、我的剑成影帝后想撩我[娱乐圈]、穿书后我把女主掰弯了、被男主的白月光撩弯了[穿书]、拯救年代文的反派男主[穿书]、影帝总在觊觎我、撩原似火[娱乐圈]、我和死对头亲上了[娱乐圈]
在注意到这一点之后,我又看到原友书桌上被霸凌的同学涂抹的过分言语。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只感受到了恶意, 但是第二次的时候, 我发现在这些辱骂中,还夹杂着一些其他的词语:“疯子”、“精神病”、“脑子有问题”...... 这说明原友说不定不仅患有普通抑郁,还可能有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症状。 而精神分裂症的表现是什么?是感知与思维的障碍,是认知与常人间出现偏差,是精神上的不协调。 想到这一点之后, 薄荷觉得关于“警察和死者为什么具有相似的长相”,又有了另一种解释。 因为这个电影和宣传游戏一样, 都是从原友的角度出发的! 而由于原友可能患有精神相关的疾病,从他的角度出发,他看到的世界,其实是有一定的扭曲的。 不知道有没有人思考过这种可能性——如果警方从一开始的调查就是正确的呢? 白夜确实是意外坠楼, 而非自杀或他杀; 亲生父亲投保高额保险,确实只是关心自己的孩子; 重组家庭的姐姐与他的争执,实际上也只是希望他能安心学习; 班主任被偏见蒙蔽了双眼, 但在学生死后也未在警方面前抹黑对方的形象; 前女友也只是单纯地难以忘却过去,对他依旧怀念...... 死者不会说话,而之前的那些看似是动机的内容,也全是来自他人的捕风捉影。真相如何,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但在电影所表现的内容之外,却确实地还保留着这样一丝光明的可能性。 既然如此,警察与死者长着同样的面容,也就有了另一种可能的解释。 并非他们确实相似,而是他们在原友的心中具有相似之处,表现在他的视角之中,便变成了相似的面容。 如果说相似点是什么,薄荷觉得,那可能就是“救赎”二字。 相信大家在之前都已经发现了,白日与白夜的名字是相对的。 那么他们在原友的心中,或许也有着相似而相对的地位。 白夜对他来说,带给了他死亡的救赎;而白日带给他的,可能则是生的救赎。 所有人都认为白日回到学校,是为了再一次调查坠楼事件。 但是在电影讲述的视角之外,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他是注意到了那个被霸凌、被折磨、生活在痛苦中的中学生的一样之处,才特意在放学之后又折返归来,只为为他打开被锁起的教学楼?而之后所谓的调查,也只是他为了拯救这个少年而付出的不为人知的努力? 毕竟这个警察的左手手腕处,也有一直未曾摘下的手表,正如原友不肯脱下的遮掩伤痕的秋季校服。 ......” 看到这里,邵一晨震惊了。 这个猫薄荷的脑洞是不是太大了? 而且看起来居然很有道理,如果邵一晨不是这部电影的导演,思路甚至真的有可能被这个影评带偏! 什么电影视角和非电影视角,什么从原友的角度出发,什么拯救被霸凌的少年...... 可是归根结底,原友最初就没有被霸凌的这个设定啊!纯粹是黎星煜为了给自己加戏,才造成了这种误会! 至于游戏,更是交给系统全权负责,除了运用了电影的照片素材,其他和电影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关系! 更别说什么喹硫平的暗示,什么一直戴在手腕上的手表,什么桌子上的涂鸦......那更是秦律和剧组其他主创讨论后的阴差阳错,和剧本没有一点联系! 邵一晨回想了一下最初的剧本内容,悲伤地隐约记起,在那个时候,原友只是纯粹的搅屎棍,嫌疑犯也是纯粹的嫌疑犯,没有霸凌,没有舆论阴谋,最后的跳楼也更像是中二少年突然受到了灵魂的感召。 是从哪一步开始出错了,才会变成这种状况? 她快速拉过这部分之后的一大段煽情言论,例如什么“我们可以选择凝视黑暗还是选择光明”、“换个角度或许可以重新发现一方天地”,直接跳到这篇影评的最后。 “......还是像我最初说的那样,这只是我一个人的判断。 一部电影到底是好是坏,在每个人眼中都有不同的评价。这部电影是一部大胆的尝试之作,因此注定了从一开始,它的上映之路就会伴随着种种争议。 但是,至少这部电影的诚意是无可辩驳的。 无论是道具的用心程度,镜头内的氛围营造,造型的精挑细琢,还是死者每次出场时低吟的木吉他,傍晚时燃烧的夕阳,乃至主演不断进步的演技和男三号无可挑剔的表演,都彰显着这两个字。 我希望这样的电影,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只有这样,更多敢于尝试的作品才会出现在我们的眼中。 ” 邵一晨盯着这评论盯了许久,觉得每一个字自己都认识,连在一起却如此让人费解。 “诚意”这两个字不管怎么看都明明和这部电影没什么关系啊! 怎么这么一项项优点列出来,仿佛这电影还像模像样的? 邵一晨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有梦游的习惯,每次在电影上映后都会在梦游中给这位公众号大神打钱。不然该用什么解释这位猫薄荷像是收钱办事一样拼命吹捧自己的烂片? 不愧是猫薄荷,看似是在公平公正地评价这部电影,也没有避开缺点,但是整篇文章看下来,就连邵一晨都对自己的这部电影勾起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