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659节
这里本是一座没甚名气、平静祥和的县城,不过本县最大一户人家直接消失实在是有些吓人,这几日下来,街头上的店铺开门的都少。 等到阁老的车队从衙门里出来,那人就更少了。 可以说现在在齐东县去推丈田,那阻力小了很多。 这是对下,对上,还有讲究。 高怀与张璁坐在路边属下的木凳上,他笑眯眯的,“阁老,有些话,请容咱家多个嘴。” “公公要说什么?” “咱家算是多言了,咱家以为阁老不该向皇上禀明齐东县卓氏一事,而该一口咬定,有确凿的证据,他们就是袭击朝廷测量员的背后主使。” 张璁猛一听,根本不以为意,“那么公公要如何往宫里报?” “咱家自然是说卓氏最有嫌疑,阁老为了震慑人心,顺利清丈,选择了雷霆处置。” 张璁不禁笑了,“公公怕不是在和在下说笑呢吧?” 高怀微微摇头,“丈量田地这是与天下人为敌,除了齐东,山东百余县,哪个县会不出事?哪个县会不杀人?阁老是想让陛下杀人?让陛下来办这种、冤案?” 最后两个字他伸出食指在桌子上轻轻点了点,便是来语气也轻了,带着某种气声。 这个瞬间,张璁不笑了,他若隐若无的想到了什么。 “可陛下,最恨臣子隐匿不报,或是妄言虚报。” “哎呀,那是对咱家这等人,咱家是半句假话不敢讲,要么麻斌和咱家一起讲,可锦衣卫并不归属尤公公,因而咱家不能冒这个风险。可阁老不一样,阁老要把这件事做成啊,做事更难、阁老更难。” 能当到镇守太监的宦官那都是几万人当中冒出头的,就这两句话一下子点透了许多事。 其实高怀本来不想讲那么多,不过这几日接触下来,他发现张璁这个人和一般的文臣不一样,他没有自命清高,也没有墨守成规。 而且从皇帝愿意委任以如此重要之事这个侧面也可以瞧出,天子对其也是相当认可的。 这种人当然值得帮。 现在只看他怎么想了。 后来,张璁自己一个人回到了马车里,他将自己之前写好的奏本打开,一字一字得看下来。 越看越觉得似乎并不合适。 他说卓氏之罪并没有完全确定,内阁其他人看到了要怎么票拟?难道陪着他这样胡来?皇上又该怎么批? 批他做得不对,必须从头再来?那丈田这件事还做不做了? 批他做得很对,就这样办,可这不就是天子下旨,可以去办冤假错案了吗? 到这一刻,张璁一拍脑袋:哎呀,大错特错了! 实际上,他本来不要别人署名,又如此有信心皇帝不会对他怎样,就是他感觉到天子做事也不拘一格,而且这么多年以来都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更加很多次强调过,说什么都对、做什么都对但是最后没有把事情做成的官员最是百无一用。 落不了地,光在嘴巴上是朱厚照很厌恶的一件事情。 如此说来,这份奏本确实不该怎么写。 而要尽量写得简单,就一行字:臣东阁大学士张璁谨奏:正德十一年五月,齐东县测量员被袭,官民皆大惊,经查,犯案者为齐东霸民卓氏一族,臣持王命旗牌以谋害朝廷钦派人员、对抗朝廷清丈田地罪斩之。按制报与皇上知悉。 写毕,收笔。 这样报上去,内阁票拟的意见肯定是无关痛痒的,他们不会给皇上添麻烦,票拟个什么‘案情详情为何’之类的屁话,到了皇帝那边,皇帝也不会多说,因为这与丈量田地有关,哪怕知道有什么猫腻,那也不会多说,九成就是写上三个字:知道了。 如此一来,这件事就办完了呀。 哪怕有人去怀疑,也都是陆为民之流。要么性格耿直、要么意图给丈田添堵,这两种人任何一个都没有在皇帝面前说话的机会。 既然如此,万事大吉了。 还什么查案了,实情了,真相了,统统都没有。 原来张璁还准备去解释,现在连解释也不需要了,皇帝根本不想听,皇帝想要听到的就是齐东县有多少田、多少户、丈量得情形如何,有多少隐田,仅此而已。 张璁在这个瞬间也‘进化’了一层,他毕竟还是头一次当阁老,以往觉得对皇帝忠诚就是要知无不言、竭力办事、报效皇恩、绝不背叛。 现在才发现,真正的把官做到皇帝心里去的臣子,那都是该说的说,不该说不要说,关键是这个度拿捏的准,且皇帝也知道你拿捏的准,那仕途必然一路辉煌,就是首揆也不在话下。 先前听闻天子对王鏊略有不满,他始终不能理解,现在终于明白过来了。 天子不是要求臣子什么‘坏事’都不能做。 朝堂本身也不是这样的。 而这,还是要感谢一下高怀。 所以他特意将人叫了过来,把自己改过的奏本给他看。 高怀也是个妙人,也将自己写好的往宫里递得急递给张璁看,两人相视而笑,“阁老可不要觉得是咱家在告阁老的状啊。” “当然不会,当然不会。” 这样写其实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他们不一样。 不一样这三个字也很重要。 这个不一样有两面,一面是做事,一面是忠心,各有所得,天下天平! 张璁这样做,唯一要担心的就是天子是个卸磨杀驴的人,但事实证明不是,多少次了,只要是皇帝用的人,他自己不犯错,皇帝是会尽量保护的。 哪怕就如杨一清,丈量田地这件事那么重要,皇帝是坚决要做的,最后也只是让杨一清去做个封疆。 再有刘健、李东阳、王华……哪一个真正下场悲惨了? “那我们便分别递出去吧。” “好!” …… …… 从山东到京师,快马急递也就一个昼夜的功夫。 尤其山东的事极为重要,朱厚照已经下令这样的奏本不准拖延。 尤址那边也是一样,天子在挑灯批阅,他也从边上偷偷的递东西过去。 “陛下,高怀那边的消息。” “喔。”朱厚照一时没想到,随后反问:“山东的高怀?你推荐的那个?” “正是。” 因为山东,所以他立马停笔,翻开来看,结果一看立马皱眉。 尤址瞄到了皇帝的表情略微的紧张。 “陛……陛下?” 朱厚照脸色稍有转换,然后停顿了一下,“无妨。你用的人很好,分轻重、知进退。” “也就是稍微有些眼力见儿,手脚呢勤快些,别的也没什么长处,主要还是靠陛下谋划,他么,做些粗活罢了。” 朱厚照微微笑了笑,“明里不要赏他什么,暗里奖他点什么吧。” 第七百四十五章 复名西州 正德十一年的五月,从京师派来的钦差队伍出了嘉峪关,一路向西过哈密抵达原土鲁番城,现在则复名西州。 西州这个名字虽然音同稀粥,不过抵不过天子喜欢,盛唐之时这里便是西州,重新恢复这个名字在恢复汉家荣耀方面有特别的意义。 另外,朝廷本身在清理土司,自然也不会在新疆再以羁縻政策统治,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要在西州设立卫所——驻军。 军队都没有,还叫大明的领土吗? 而原先由周尚文率领的西征军都是甘州、肃州的卫所,隶属陕西行都司。 战事结束以后,他们是要回原地布防的。 新疆地域广大,西州之地,地处盆地,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扼天山南北孔道,又当中西交通要冲。 朝廷当然要在这里驻军,不仅驻军,而且还要在这里筑城。 天子令既下,京师就派遣了由少府令顾人仪为主,户部、工部侍郎为辅的钦差团,除了官员,还有以成国公次子朱凤为首的百余将官,和各类工匠,运输军器、粮食等物资的农夫。当然按照现在朝廷的财力,这都是花钱的。 这些将官之中,几乎都是军学院培养出来的,少部分是从其他卫所征调,之所以由朱凤率领,便是这些将官之中不一半都是勋贵子弟。 眼下的朝廷中,立功升爵的不在少数,而大明军队无往而不胜,这帮人都争着去。 除此之外,朝廷也将青年将军马荣调至杨一清麾下,已原哈密卫为基础,再从陕西调兵,重新组建了西州左卫、西州右卫和哈密卫。 朱凤、马荣再加原哈密卫指挥使凌卫锋各任指挥使。 战马的问题同样好解决,西州那么广大的地方本身适合养马,而且杨一清本身还是马政出身。 当然,还有一样神器,就是摆在众人眼前的大炮! 朱凤风尘仆仆,几年的戎马生涯以后,整个人已经再看不出那种勋贵子弟的优宠,在杨一清面前更没有任何的架子可讲,他颇有几分神采的说:“这些红夷大炮每尊重达千斤,这么远的路程都不知道怎么走过来的!” 杨一清头发和胡子都白了很多,不过精神还可以,远离了京师的人心,在这里虽然最初有些不习惯,但渐渐的也能感受到清净的美好。 “四尊还是少了些。不过运来太远,已是不易了。” 朱凤道:“部堂所言不错,新疆如此广大,都知道光是守卫西州四尊便不够用。但皇上已经说了,不好运就慢慢运,一直运。” 杨一清能明白的,皇帝想要汉化这些区域,而且准备长期驻守。 “城楼建好以后,搬到城楼上。” “是!!” 西州城内是尘土飞扬,因为明廷正在这里扩筑城墙,杨一清到了以后干脆主持对全城进行重新整修,城内的大道、小巷,官邸、民居全都按照汉人的风格进行重新布局。 总督府这块牌匾也挂了起来。 新归之地,总是要有各种各样的事了,而且京师很关心这里,才五月份,军队、工匠以及一些随行迁移的百姓就已经到了。 从河西走廊跨越隔壁沙滩走来的时候,杨一清就已经渐渐想清楚的,他在西北的苍茫、远阔、雪山草原之中感受到一股特别的力量,那种力量似乎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尤其风声呼啸是还能听到古时的声响,而汉人的功绩也从来不曾消逝。 现在又轮到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