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四章 梦碎挪尔威克海
就在这场风波被平息后的第四天,来自渤海湾的舰队也抵达了朗伊尔城,“冰川行动”的发起者张可达教授以及来自昌平研究所的秦逸院士等人终于来到了这座营地。 “上一次来这里的时候,朗伊尔城还只是一个稍大点的村庄规模的城镇,没想到这次再来,营地的规模竟然已经如此宏伟。”走下船来的张可达看到眼前的情景惊讶不已,他来过朗伊尔城,还在半山腰的末日种子库里待了将近一周的时间。 朗伊尔城的变化太大了,之前的码头只能停泊较小的渔船,如今却已经延伸到西侧数公里外的小型机场那边。港口中停泊的船只众多,不时有货轮离开这里,又有更多的船入港。 朗伊尔城是有机场的,它位于城镇西侧的海边,不过因为规模较小的缘故所以无法支撑大型运输机的起降而被废弃。如今大半个机场都被改造成了码头,只为了能够停泊更多的货轮。 张可达等人抵达朗伊尔城的时间是白天,但极夜已经早在数月前就降临了这里。青灰色的雪原和山脉还是那样熟悉,就和大半年前来这的时候一样。如今唯一的不同就是山脚下多了一座庞大的营地,灯火通明中为这处冰原增添了许多生气。 十几座核反应堆已经全部吊装完毕,工程已经进入了尾声,只等此次行动的主角们到来。 “冰川行动”的主角自然是各国派出进行穿越的人选,大家根据为此次行动出力的多少各自拿到了相对满意的名额。 米国方面是三人,吉普罗斯两人,华国也是两人,其他国家则只有一人。 朗伊尔城的营地里,米国支持了近半数的核反应堆,而且行动的相关设备也全由他们提供,华国方面则在基建工作中担当主力,吉普罗斯等国因为距离较近的缘故,支援的物资颇多,所以名额确定下来,大家都没有什么争议。 参与穿越时间的人数也是国力的象征,这一点上,米国仍是世界的领头羊。如果不是投送能力已经到了能源和设备的上限的话,大家可能还会要求增加人数。毕竟将人员送往三年前有着极大的风险,如果自己国家的人在传送过程中发生了意外,那几乎就可以表示和第一手最完整的数据无缘了。 人数越多,自己国家在行动中能捞到好处地概率就越大,这是所有参与国家心照不宣的共识。大家在团结中也带着私心,毕竟竞争无处不在。 “终于都准备好了!”修整了一番之后,张可达终于等来了准备行动的通知,他本人就是代表华国参加穿越行动的两名成员之一,所以这一刻来临时,他激动得身体都有些发抖。 这是兴奋地反应,张可达作为行动的发起者,他对自己的项目方向充满了自信,也主动要求做为穿越成员参与其中。虽然自己清楚其中的风险很大,但是他已经有了投身到科研当中的决心。 “我自己的项目为什么要让别人代我去冒险,如果我不敢站出来取参与其中,又如何取信于大家呢?”这是张可达给出的理由,为此他在昌平研究所里还进行了为期不短的专业训练。 留给全世界的时间不多了,十几组反应堆和数以万计的设备全部准备就绪,能源和设备可以支撑的极限穿越时间是三年多一点点,而现在距离2010年11月7日过去的时间已经很接近这个值了。 “开始吧,”张可达信心满满的准备前往设置在末日种子库里的穿越舱,不料就在抵达那里之后,却突然听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 设备在估值时出现了计算失误的问题,能源配比以及相关的参数可能与实际不符。 “这些问题会导致什么后果?”张可达问道。 “穿越人员会被强大的能量场撕碎,变成比粉末还小的分子或原子。”乔治?马瑟的神色有些沉重,“我很抱歉,张教授,这是我的失误。” “那重新计算需要多久?”张可达的心里咯噔了一下,脸色也变得焦急起来。 “最快需要一个月,”乔治?马瑟说道,这个结论也是刚刚复查的时候得出来的。 “没有那多时间了。” “我知道,”乔治?马瑟的心里也不好过,过错虽然被他揽在自己身上,但实际上也值得理解。 设备的架设以及试调工作都由乔治?马瑟和他的团队一手负责,但这次的设备数量实在太过庞大,而且留给他的时间也很少,所以在运算和估值方面难免会忙中出错。 “我们最多只有一周的时间,超过这个时间的话,行动的成功率将跌破一成。”乔治?马瑟说道,“我的团队仍在努力,届时如果实在不行的话,就只能强行开始行动了。” “我明白了,乔治博士,”张可达点了点头,“尽力而为。” “尽力而为,”乔治?马瑟也点了点头,目光中满是歉意。 张可达垂头丧气地回到营地,他的模样引起了赵康的好奇。 “张哥,出了什么事?”赵康见他连叹了几声气,不由得好奇地问道。 张可达将情况讲了出来,赵康不由得大吃一惊,“不足一成的成功率?这和送死有什么区别?” “只要有一点点希望,哪怕是送死也值得。” “张哥,带我去见见乔治?马瑟博士,我想跟他的团队谈谈。”赵康急道。 “谈什么?” “谈算法。” 张可达又带着赵康来到半山腰间的设备库房管理室,两人找到乔治?马瑟,待赵康说明来意,乔治?马瑟便将自己的团队人员全部召集过来。 “年轻人,你应该知道,我们的时间十分宝贵,”一名米国科研人员对赵康开门见山的说道,他刚被从工作中拉出来,情绪有些不爽。 “我想听听你们计算的方式和阻碍你们提高运算速度的难处。”赵康的心里也很着急,但他并不介意那名科研人员略带情绪的话语。 待听完对方的描述后,赵康想了想,他竖起了三根手指头。 “给我三天时间,我给你们结果,当然你们得把需要用来计算的数据提供给我。” “年轻人,凭什么你觉得我们这么多人一个月都不见得能搞定的事情,你自己三天就可以完成?”那名米国科研人员站起来有些微怒的说道,他见这名华国年轻小伙子张口就报出三天这个数字,觉得他有些像似在侮辱自己这个团队。 “凭什么?凭当初我们华国造出第一颗原子弹的数据计算有80%~90%是用手工计算的。说出来你或许不信,我们华国人就是可以在大家都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创造出可能。”赵康也憋着一口气在,他说三天并非信口开河,怎奈对方误解了自己的意思。 赵康不打算再跟这名米国科研人员做意气之争,他也站起来说道,“把计算需要的数据给到我,超过三天如果我今天说过的话无法兑现,到时候我自己送脸上门。” 米国人不懂什么叫“送脸上门”,但他们听赵康的语气知道这名年轻人是立下了军令状的。乔治?马瑟点了点头,他示意自己团队的一名成员去拿备份的数据过来。 这位天体物理学家既是看在张可达的面子上,也有些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打算。反正华国人自己主动要求参与进来,到时候行动因为数据计算错误而导致失败的责任也就有人一起分担了。 “赵康,你真有把握?”下山的路上,张可达问道。 “六成的把握,不过也够了。”赵康点了点头。 “好,我相信你。”张可达拍了拍他的胳膊,也没多问他的方法。因为张可达知道,即便赵康告诉自己他的方法,自己也不一定听得明白。 赵康说有六成把握的底气是基于自己专门创造了一套单独的算法,这套算法需要运用的知识面很广,在创造它的时候十分复杂,但只要创造成功,它将会简化大部分的计算方式,大大提高计算效率。 这类似于做数学题一样,打个简单的比方,同样两个人一起去做“1 2 3...... 100”的算术题,前者只会从1开始逐个加后面的数字,他的计算速度就会很慢,而理出了算法的另一个人,他可以不用通过任何计算一口就报出5050的答案。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比方,却是所有算法的缩影。 赵康有这份自信报出三天这个时间的原因就是基于他的算法已经领先于乔治?马瑟的团队。 将自己关进房间里埋头了三天之后,赵康真的拿出了另外一份计算结果,他将这份结果给到乔治?马瑟,并和他们团队最开始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 “你是说我们的问题出在错把某些标量数据当作矢量去运算了?”乔治?马瑟不亏是科学界的奇才,两份数据拿到手后对照了不到一刻钟,他就发现出问题的所在。 “你怎么保证自己的运算结果就是对的?”三天前和赵康较劲的那名米国学者有些不服气。 “我算出这个结果之后还反算了一遍,信不信由你了。”赵康也不客气地回应道。 “就以你的计算结果为准,各位准备做最后的设备试调工作吧。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而且现在这两个结果中,一个已经被证明是错的,另一个只是可能会错,我相信大家都知道该怎么选。”最后乔治?马瑟一锤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