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925节
书迷正在阅读:逃生游戏的炮灰小少爷、神医不神、穿书后我成了反派的猫、神明游戏、总有人阻碍我认真工作、大明国师、【哨向np】白月光今天裂开了吗、色情生存阿尔戈号(NPH)、据说我是大魔王[快穿]、精灵掌门人
然而,眼下还不是解释的时候,因此,沉吟片刻,朱祁钰只得道。 “总宪所言,朕亦知之,大明向来以和为贵,兵者,凶器也,若能两方交好,朕自然不愿开战。” “但是,如今鞑靼各部上门兴师问罪,陈兵边境,是和是战,非朕一言而定。” “朕固然愿和,可若是各部如同之前一般,借此要挟大明,朕纵然不欲百姓涂炭,然为国家社稷,也只能与之一战。” “何况,鞑靼两部已然陈兵宣府城外,各部背后,又隐隐有也先的影子,所以无论如何,朕总该早做防备。” 天子的这番话,说的十分诚恳,情真意切。 但是,在场的一众大臣,包括陈镒在内,都不由有些失望。 因为,这番话看似解释详细,可对于关键之处,天子却一直在含糊其词。 就拿最关键的来说,天子所言是战是和,非大明可以决定的。 这话对吗? 对,也不对! 天子的意思很明白,那就是,如果对方执意要打,那么,大明不会避战,所以,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这话当然没有任何问题,就算是放到朝堂上,也无人可以指摘。 但是问题就在于,这是妥妥的诡辩。 这个假定的基础是双方完全没有沟通的余地,鞑靼各部要么非要开战,要么自己撤军,没有中间地带。 可现实当中,状况远远比这个要复杂的多。 踌躇了片刻,虽然明知道没有用,但是,陈镒还是道。 “陛下圣明,虏贼向来猖獗,其若执意扰我边境,为大明万民安危,自当与之一战。” “可此次与之前土木一役时状况毕竟大有不同,一则鞑靼各部并非无缘无故闹上门来,二则对方若存心开战,不必迁延至今,如此僵持不下,既是因为之前杨杰没有找到,恐怕也是有所图之事。” “所以,臣以为,只要大明能够好生安抚鞑靼各部,对方也不会不知分寸,还请陛下明鉴。” 说白了,这次的鞑靼各部,并不是像也先一样,对大明蓄谋已久,就是为了一战。 他们这次,名义上是来讨说法的,但是实际上,也就是来要好处的。 所以,是战是和,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谈。 如果谈的好,那么大战可免,但是如果谈不好,对方也有可能真的恼羞成怒,再扰边境。 而这谈判,实际上是握在天子的手里的。 天子如若对鞑靼各部提出的条件,半点都不肯让步,那么,对方自然骑虎难下。 事实上,这也是这段时间以来,让老大人们发愁的原因所在。 自从鞑靼各部到宣府以后,天子又是调兵,又是备战的,倒不一定真的是要打仗。 但是问题就在于,这种强硬的态度,往往是很容易触发战争的。 事到如今,朝堂上不少人都在猜测,天子是在通过这种方式,想要激的鞑靼各部先启战端,然后大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予以反击。 如此一来,只要战事一起,朝廷群臣,想不想打都得打了。 可以预见的是,这种情绪,随着今天早朝上天子宣布让杨杰赶赴宣府协助金濂的消息一出,必然会更加蔓延。 所以实际上,陈镒在这个时候提出来,既是顺势而为,也是无奈之举。 但是,这番话说下来,天子的脸色却并没有任何变化,反倒是一旁的朱仪,冷笑一声道。 “安抚?怎么安抚?” “总宪大人也瞧见了,鞑靼各部齐聚宣府,说是讨要说法,但是实际上,就是在向我大明示威。” “这种状况下,如若一再让步,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陛下英明睿智,正是洞悉了鞑靼各部所图,所以,才会选择临之以威。” “反倒是总宪大人,如今鞑靼还没打过来,朝中大臣便想着该如何让步求和,难道说,这便是科道风宪的风骨不成?” 这话火药味就浓了,以陈镒的沉稳性格,也免不了脸色一沉,道。 “科道风骨如何,不劳国公爷费心!” “倒是本官想问问国公爷,你一意鼓动陛下增兵宣府,是何用意?难道说,土木一役的教训,还不能令成国公府幡然醒悟吗?” 还是那句话,论耍嘴皮子扎心,文臣比武臣厉害的不是一星半点。 陈镒的这番话,摆明了是在暗指,当初勋贵鼓动太上皇北征,结果把自己的家底儿全都赔了进去的旧事。 而且,更重要的是,陈镒先说土木之役的教训,再点成国公府的名,这话中的含义,简直是直往人心里扎。 这一瞬间,朱仪的神色立刻变得阴沉起来,死死的盯着陈镒,道。 “陈总宪,你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只是感慨先成国公一生戎马,本该在京城安享晚年,可惜,却在土木一役中马革裹尸。” 面对朱仪想要杀人般的目光,陈镒却一脸平静。 文武之间,本就关系不好,往日里不过是互相留着体面,但是如今,这位国公爷自己非要把话挑明了说,那他又何必再给对方留颜面? 抬头迎着朱仪的目光,陈镒淡淡的道。 “国公爷到底还是年轻,未曾亲临战阵,不知兵者凶器,战场凶险,更不知战事一起,黎民百姓颠沛流离之苦,想来,先成国公若在,想必会劝陛下在边境诸事上,多加审慎!” 这话里话外的意思,无非是说,朱仪是个黄毛小子,一点都不知道民间疾苦。 而且,还扯着朱勇的名头,简直是在朱仪的伤疤上撒了一把又一把的盐。 “你!” 朱仪的拳头紧紧攥了起来,要不是顾及到他身在御前,恐怕此刻大打出手都有可能。 但是,这毕竟是御前,朱仪死死的盯着陈镒,眼神冒火,片刻之后,他到底没有冲动,只是从牙缝中挤出几个字,道。 “总宪大人,不愧是科道风宪之首,科道风骨,本国公今日算是见识到了!” 话中寒意森森,让人后背发凉。 但是,陈镒却丝毫不惧,只是轻轻的哼了一声,到了他这等身份地位,哪怕是成国公府这样的勋爵府邸,想要动他,也得掂量掂量,至于其他的手段,他在朝堂这么多年,又有什么没有见过。 眼见局面越来越紧张,一旁的一众大臣也都不由叹了口气,这局面怎么就忽然变成了这个样子。 踌躇片刻,一旁的俞士悦上前道。 “陛下,今日之事,归根结底,还是由张同知所奏而起,如今争执不下,无非是考虑到边境局势,臣以为,既然杨杰已经受命赶赴宣府,那么想必定能妥善解决,为防朝野上下有所议论,增兵之举暂时不必。” 解决争端的最好办法,就是快刀斩乱麻。 现在最关键的,无非是两个问题,一个是边境增兵的问题,另一个,就是整顿军府的问题。 略一停顿,俞士悦继续道。 “至于军府一事,奏疏已上,朝廷若无反应,恐怕军府官员人心惶惶,所以,不可不查,但是,军府干系重大,其中官员出身复杂,又身居高位,若是大动干戈,又恐军府难以运转,何况,张同知所奏,毕竟是一面之词,并无切实证据,即便朝廷派重臣察查,亦非一时可以了结。” “故此,臣以为可将此事付诸廷议,所谓清者自清,军府涉及官员,可上疏自辩,受群臣劾正,若有疑者,可暂罢官职,归府待勘,若果无疑者,仍任旧职。” “待军屯及边境之事尘埃落定后,于少保,金尚书及各道御史归京,再命兵部会同军府进行彻查,方最妥当。” 这话一出,在场的所有人,都朝着俞士悦投出了意味深长的目光。 不过不同的是,文臣这边是满是赞许,但是,仔细看去,便可看出,其中隐隐带着一丝忌惮。 至于另一边的张輗等人,反应就比较直接,看着俞士悦的目光都快冒火了。 就连刚刚还在和朱仪吵架的陈镒,脸色也变得有些古怪。 不夸张的说,这一番话,连消带打,可谓是彻底扭转了局势。 他也是在朝多年之人,自然一下子就听出了这番话的狠辣之处…… 付诸朝议? 不得不说,俞次辅,狠还是你狠啊! 第994章 廷益快回来吧…… 所以说,能够做到朝廷重臣级别的,就没有一个简单的,俞士悦看似低调持正,但是,需要手狠的时候,他是半点都不客气。 付诸朝议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所有人都会知道,张輗这本奏疏当中弹劾了谁,要知道,这些军府武臣,关系盘根错节,背后各有勋爵之家做靠山。 这一公布出去,得罪的就是一大批勋贵。 如果说,一开始就付诸朝议,那么也就罢了,毕竟,张輗的最终目标,是拿到军府掌印官的位置,对军府进行整饬。 他这道奏疏一上,虽然得罪了很多勋贵,但是,在如今朝堂大臣都在绞尽脑汁向办法阻止天子冲动开战的前提下,他有很大的可能,能够赢得一大批的文臣支持。 如此一来,加上朱仪等人的声援,由张輗代表英国公府重回朝堂中枢,起码有七成的把握。 至于说得罪的勋贵,英国公府手中只要拿到了权势,自然能够让他们默默吞下苦果,何况,到那个时候,主动权掌握在张輗的手中,形势比人强,他自然有办法让这些勋爵之家低头。 可问题就在于,天子许是顾忌到影响颇大,所以,并没有在朝堂上将此疏公布,而是召集了他们这些相关的重臣前来商议。 如此一来,张輗就陷入了劣势当中,毕竟,像是王文,陈镒这样的人,他们可不好糊弄,更不会轻易被人裹挟。 先是王文,再是陈镒,再到如今的俞士悦,他们共同的特征就是,对局势洞若观火。 张輗等人觉得,只要文臣这边的目的,是打消天子开战的心思,那么,就必须和他们合作,让出军府的利益。 但是,老大人们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你做梦! 换了普通的文臣,可能会分不清楚这其中的区别,但是,对于在场的老大人们来说,有一个算一个,心里跟明镜一样。 阻止天子是一回事,但是,向勋贵们妥协又是另一回事。 从王文提出要让兵部主持,再到陈镒抛开勋贵,直接向天子挑明态度,他们的目的其实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卡住勋贵的前提下,打消天子开战的心思。 俞士悦刚刚的那一番话,自然也是这样。 如今,天子的态度已经很清楚了,他老人家并不像把军府重新交到英国公府手中。 这种情况之下,俞士悦提出要付诸朝议,那么,和奏疏初上便公之于众,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了。 若是奏疏初上,便公之于众,可以打文臣一个措手不及,逼迫他们做出选择,要么勋贵倒向天子,支持天子重启战端,要么让英国公府重掌军府,没有别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