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爹是当朝首辅 第44节
书迷正在阅读:为难(1v2h)、长子一脉(背德.无节操)、婚后动情、但夜莺不来(伪骨,强制爱,火葬场)、觊觎(1v2)、御兽:我连神魔都能培育!、NTR故事集(高h、无三观)、【原神】火与冰(3p且gl)、窄巷(青梅竹马1V1)、【百闻牌】桃山四人行
荣贺扑上去阻拦,脑袋上身上也挨了好几下。 刘承欢为人机敏,从话音里听出一丝关切,反手将外甥护在怀里,疾声认错,承诺再也不敢胡闹。 …… 皇帝再不喜欢儿子也是在私底下,廷议时还是表彰了祁王一番。 众臣表示深感于陛下与祁王殿下的忧国忧民,必定尽心国事,恪尽职守,为君父分忧。当日山呼万岁表完一顿忠心,次日回到衙门,该吵架吵架,该甩锅甩锅。 没办法,朝廷是一个朝廷,饭还得分锅吃。 户部兵部难,吏部工部也难,中央难,地方也难,抗倭的难,守北的也难,什么叫内忧外患?区区几万两白银不过杯水车薪。 可是祁王这一行为,倒叫雍王坐不住了。 雍王远在封地,气的须发发抖,作为皇帝最为中意的儿子,雍王就藩只是暂时避妨,他的生活要比祁王宽裕太多,准确的说,是荣华富贵,钟鸣鼎食。 可他视财如命,让他将自己的私产拱手送人,比杀了他还难受。要知道他的父皇沉迷炼丹烧可是真金白银,大内的钱烧完了,来日轮到他登基,还不得指望自己的私房钱? 雍王“高瞻远瞩”,已开始为登基后的奢靡生活做打算了。 可他的好哥哥居然主动向朝廷捐银? 是不是傻!是不是吃饱了撑的!是不是钱多烧得慌!你想表孝心,捐给大内就好了,捐给户部做什么? 就显你就显你!这不是把老子架起来烤吗?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啊何太急! 骂完了兄弟,雍王还是忍痛含泪跟了五万两。 当日王府官员进殿秉事,茶杯里装得都是白开水…… 第49章 二位皇子带头向朝廷捐银, 其余各地宗室藩王也不得不放血,共计向户部纳银二十万两,皇帝嘱意户部, 这笔款项全部用于赈灾,当然,层层下放之后,真正可以用之于民的不知几多。 八月初, 上谕钦天监,命礼部择期斋戒祈雨,祭告天地、社稷、山川之神;命顺天府及各州县用心绥抚、安置、赈济流民;拨款调粮至受灾州县, 都察院派遣御史督查赈灾, 引流民回乡复业云云。 京郊各州县设粥厂施粥, 规定每个流民每日一碗稀饭一个杂面馒头的指标, 为避□□民无所事事形成匪患,各县还贴出告示,招募流民代替民夫修补城墙、疏通运河、卸运漕粮等, 以工代赈。 按照官场规则, 知府不该过多插手州县庶务,但曹知县为表重视,还是亲自到各州县巡察赈灾情况。果不其然, 下级官吏无不怨声载道, 眼看就要入冬了,受灾的府县不下雨, 京畿一带雨水也很少, 土地减产, 仓内存粮是预备用来给京城百姓度过春荒的,眼下还要替地方养着这么多流民直到开春, 实在是难。 曹知府知道下面州县各有各的难处,磨破了嘴皮,尽量劝慰安抚:“连祁王、雍王都节衣缩食向朝廷捐银了,足见陛下对流民的重视,多事之秋,大家苦一段时间,和衷共济吧。” …… 郑阁老分管工部,这天忽然叫沈聿陪他去通州考察漕运。沈聿知道,是恩师有话要跟他说,十有八*九还是为祁王推举讲官的事。 沈聿并不知道祁王捐银的背后真相,只是经此一事,对祁王的为人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 马车沿管道一路出城,二人几乎没有什么交谈,沈聿等老师先开口,郑迁却似乎陷入沉思。 二人一路几乎没有什么交谈,来到通州码头,扶着城墙远眺川流不息的运河,无数流民应召在此做工,正往一艘巨大的进鲜船上搬运货物,官员打着蒲扇,在他们身后催促咒骂。 即便是这样,因为可以换一点银钱,他们仍甘之如饴。 郑迁叫沈聿陪他往远处走走,左右随员便被留在了原地。 沈聿恭声道:“不知恩师有何训教?” 郑迁平静的目光扫过他的脸,问道:“你与那个安江知县赵淳有私交?” 沈聿不假思索道:“没有。” 郑迁疑惑的看向他:“没有私交,你为何苦心替他周旋?” 沈聿道:“为了给大亓的官场留下最后一点良心。” 郑阁老顿了片刻,不置可否:“此次外查,吏部要给他挪个位子,平调。” 沈聿了然,南直隶官场同样错综复杂,其中吴浚父子的亲信不知凡几,赵知县守土抗倭的经历被沈聿宣扬的人尽皆知,甚至被说书先生编成了段子传遍大街小巷,一时间谁也不敢再提罢他的官。 他们便换了个思路,给吏部施压,无论如何要把这个挡路碍事且随时会炸的危险人物弄走。 如果前任吏部尚书周信还在,必定让他们从哪来的滚回哪去,可是两年前周信被陷害,如今的吏部尚书会变通的多。 但好在官位保住了,不过是换个地方继续做知县罢了。 郑迁忽而指着那艘巨船道:“他们正在搬运的,是宫里赏赐雍王的丝绸,共计两万匹。” 沈聿侧目看向郑迁,诧异中带着一丝怨愤。 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莫如是矣。 “祁王呢?”沈聿问的是,祁王有什么赏赐? 郑迁话音中透出一丝讥讽之意:“祁王,拿到了拖欠两年的岁赐。” 沈聿无言以对。 郑迁反问他:“明翰,你也是两个儿子的父亲,会因为宠爱幼子而苛待长子吗?” 沈聿道:“怎么会呢。” 怀铭、怀安、芃儿,都是他的心头肉,他只恨不得用身躯挡住所有风雨,让他们永远活在一片光亮之中。 苛待子女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他始终不理解,就像他一生也无法理解他的父亲一样。 郑阁老也叹道:“祁王仁厚贤德,不该被如此对待。” 沈聿想到自己曾经的处境,深知祁王的痛苦,父权如一座大山压在头顶,压得人喘不过气,祁王或许比自己更加艰难,因为父权之上还有一道君权。 君父不仁慈,臣子却仍要忠孝。 他胸中突然涌起一团火,为自己的过往,为祁王的处境,为国朝的未来……尽管他深知,这是郑阁老的激将之法。 郑迁远眺滚滚浪涛:“明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你忍心看着这风雨飘摇的国朝,落入这等骄奢淫逸之人的手中吗?” 起风了,一道惊雷掣过,震人心魄。 似乎是上天对这等大逆不道之言有所示警,可郑阁老迎着风雷,毫不畏惧。 沈聿紧绷的面色忽而释然:“恩师误会了,学生此前并非敷衍推脱,实在是唯恐学问浅薄,难以胜任。今日闻恩师一言,如醍醐灌顶。” 沈聿面朝郑迁,双袖交叠,郑重一揖:“聿虽不才,请尝试之。” 郑迁的笑声淹没在狂风骤雨声中,他连道三个“好”字,深望着沈聿:“老夫没有看错人。” …… 京郊云青观,温阳公主开设的粥厂仍在施粥。二王相继捐银后,京中的达官贵人也纷纷解囊,募集了近万两的善款。 温阳公主生来精明能干,从流民中选出几个机敏心善的妇人协助,将西郊一带两万多流民安排的井井有条,没有一人饿死,也没有再发生过抢劫和骚乱,放眼京城各个州县的粥厂,也是首屈一指。 青壮的男子白天去修城墙,温阳怕年轻的女子无所事事烦闷忧愁,辗转从营缮司讨来一笔制作戎服的订单,让她们也能做工补贴家用。 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青云观的鼎力支持。 青云观的主持长老曾是深受皇帝信任的真人之一,但他不赞成一国之君服食丹药,逐渐被皇帝冷落。后来年老体衰,就深居观中清净修行,观中琐事全部交由尚还年轻的大弟子周息尘负责。 他做主在观中辟出一片空地,里头聚集了上百个孩童,不拘男孩女孩,纷纷席地而坐。又遣了几个弟子,与自己一起,轮流教他们读《三字经》,识一些常用的字。 流民中有些即将临产的孕妇也被他收入观中生产,为此还请了两个稳婆常在观中料理。 这在许多同门师弟眼中是对天尊的大不敬,更有人看不惯师兄将道观搞得“乌烟瘴气”,扰了正常的香客上香,去向主持告状。 老主持只让小道童传出一句话来:“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便将他们打发了去。 温阳公主听闻此事,一大清早扮作普通妇人打扮来到云青观,首先入耳的不是道人们早课的诵经声,而是孩童的琅琅书声。 缓缓走进道观大门,果真见到一群孩子围坐在大殿前的广场上,中间站着一个道人,面颊清瘦,身材高挑,衣袂翩跹,颇有几分仙风道骨的味道。 那道人正是周息尘,只见他一手执拂尘,一手执书卷,念一句,孩子们就跟着诵一句。 孩童们声音稚嫩,咬字不清,可温阳只觉得此生从未听过这般动听的声音,一时间泪盈眼眶,呆呆立在原地。 忽而一颗豆大的水珠打在她的脸颊。 她以为自己流泪了,可是很快,第二颗,第三颗,砸在她的额头上,发髻上……她举头望向天空,果然有豆大的雨点砸落。 雨水打湿书卷,周息尘必然有所察觉,蓦然抬头,便看到一个容貌姣好、清丽纯净的女子站在雨幕中。 他口中默念:“三无量。” 雨越来越密,温阳身旁便装打扮的宫人和太监没有带伞,伸手用衣袖为她挡雨,低声劝道:“殿下,回吧。” 温阳不为所动,激动的望着小豆丁们如雨后春笋般的,一个个从地上跳了起来,拍手欢呼。 “下雨啦!” 只因父母告诉他们,一旦下雨了,很快就可以回家了。 京城内城的百姓已经许久未见这样大的一场雨。 持家的妇人不收衣裳,沿街的商铺不收摊位,有人站在檐下,有人抻着脖子看向窗外,有人索性站在雨中,有人落泪,有人欢呼,迎接这场久旱未至的大雨。 祁王府的宫人太监跪了一地,向祁王和王妃报喜,世子不肯让人打伞,冒着大雨从自己的寝殿跑来,不顾一身湿漉漉的雨水,抱住了他的父亲。 祁王的脸上亦露出经久不见的笑容,轻抚稚子的后背,热泪盈眶的叹道:“上天有德,祖宗保佑!” 钦天监还未选定祈雨之期,旱了一整个夏季的京畿一带忽降骤雨。 在首辅吴浚的带领下,京城官员连夜具贺表:陛下有德,天降瑞雨,福泽万民云云。 …… 人间悲喜不相通。 南水关胡同,沈宅。一大一小两个萧瑟的背影,正对着窗外雨帘,盘腿坐在床榻上。 怀安叹气,芃姐儿也跟着叹气。 怀安问:“你叹什么气?” 芃姐儿奶声奶气的跟着学:“你叹什么气?”